服務熱線(xiàn): 18948352970

《德州市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點》印發 制定47項重點任務

作者:奧斯恩淨化 發表時間: 浏覽量:463

  日前,山東省德州市人民政府印發《德州市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點》,安排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新增産能、紮實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加強排污單位監測等47項重點工作過任務,詳情如下:

  德州市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點

  爲全面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要點。

  一、主要目标

  實現(xiàn)2022年空氣質量總體改善任務: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4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濃度不高于85微克/立方米,O3年均濃度不高于172微克/立方米,SO2、NO2持續改善,重污染天數持續減少,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不低于63.8%,各縣(市、區)平均降塵強度控制在7噸/月·平方公裏以下。

  二、重點任務

  (一)産業結構調整

  1.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新增産能。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鑄造、水泥和平闆玻璃等産能;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闆玻璃等行業産能置換實施辦法,整合替代項目停産後,新項目方可投産。〔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審批服務局配合,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以下均需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不再一一列出。〕新增“兩高”行業項目必須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fàng)減量替代的要求。(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2.堅決淘汰重點行業落後産能。嚴格落實《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制定年度落後産能淘汰計劃,明确淘汰設備名單和時間進度要求,加強常态化執法和強制性标準實施。落實鋼鐵行業限制類裝備分年度退出時間表,2022年年底前完成436萬噸煉鐵産能置換計劃。(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生态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配合)

  3.持續鞏固“散亂污”企業整治工作成果。持續動态監管,鄉鎮(街道)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發揮網格監管作用,發現(xiàn)一起、整治一起,做到“散亂污”企業動态清零。堅決防止已關停取締的“散亂污”企業死灰複燃。(市生态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

  4.落實“三線(xiàn)一單”管控要求。根據《德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德州市“三線(xiàn)一單”生态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的通知(zhī)》(德政字〔2021〕19号),對大氣環境優先保護區、大氣環境重點管控區和一般管控區,實施分級分區管理。督促企業按照相(xiàng)應區域排放(fàng)限值升級改造治污設施,确保穩定達标排放(fàng)。納入大氣環境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的企業,按照重點控制區要求嚴格管理。(市生态環境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審批服務局、市自然資源局配合)

  5.推動綠色低碳産業發展。構建綠色産業鏈供應鏈,充分發揮“鏈長制”作用,将綠色發展理念融入補鏈延鏈強鏈全過程,加快構建綠色産業鏈供應鏈。培育一批綠色設計企業、綠色示範工廠、綠色示範園區。深入推進生态工業園區建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環境局配合)積極培育綠色環保産業,壯大環保制造業,發展環境服務業,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市生态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配合)

  (二)能源結構調整

  6.持續推進煤炭消費(fèi)總量控制。強化全市及各縣(市、區)煤炭、油品、天然氣消費(fèi)總量統計管理。(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嚴格落實煤炭消費(fèi)減量替代政策要求,分解細化控煤任務。2022年,全市煤炭壓減完成省下達任務目标。(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按照集中使用、清潔利用原則,對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爲燃料的鍋爐和工業爐窯,加快使用清潔低碳能源以及工廠餘熱、電力熱力等進行替代。(市生态環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

  7.推動集中供熱供暖。加強集中供熱熱源和配套管網建設,擴大集中供熱範圍。集中供熱管網覆蓋範圍内,采用小型供暖鍋爐(含燃氣)供暖的單位加快改爲集中供熱,不再新建燃氣、生物質等集中式取暖設施。(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牽頭)

  8.全面推進清潔取暖改造。本着“宜氣則氣、宜電則電、宜煤則煤”的原則,科學實施農村(cūn)地區清潔取暖改造,取暖季前完成省定改造任務。強化農村(cūn)地區已完成氣、電代煤改造工程的日常運行維護和保障。加強中心城區和縣(市、區)建成區商鋪供熱、供氣保障,落實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内清潔取暖保障。(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城管局、國網德州供電公司配合)

  9.加強散煤管控。強化散煤運輸環節執法檢查,杜絕劣質煤炭流入市場。(市交通運輸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強化煤炭銷售環節質量監管,組織各縣(市、區)排查煤炭銷售點。開展銷售環節煤炭質量檢測,依法查處銷售不符合質量标準煤炭的違法行爲。(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堅持“冬病夏治”,全面遏制燃用劣質煤炭,對未完成清潔取暖替代、氣源或其他清潔能源不能保障的區域,建立确村(cūn)确戶清單,按照實事求是(shì)原則,實行清潔型煤和成型生物質燃料兜底,做好2022—2023年度取暖季燃料和環保爐具供應保障工作,确保群衆溫暖清潔過冬。(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生态環境局、國網德州供電公司配合)

  10.加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統籌推進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發電、工業供熱、民用采暖等領域推廣應用。到2022年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32%以上。(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牽頭)

  11.加強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管理。對已整體完成清潔取暖改造并穩定運行且已劃定爲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的區域,各縣(市、區)要加強監督檢查,防止散煤複燒。禁燃區内,禁止新建、擴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施,已建成的要限期改用清潔能源。〔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負責〕依法查處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内銷售不符合相(xiàng)應要求煤炭的違法行爲。(市市場監管局牽頭)

  12.全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繼續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火(huǒ)電行業嚴格入爐煤質的管理,實施用能、用煤精細化管理,對标國内先進,開展燃煤機組能效對标行動,進一步降低發電煤耗。氯堿行業電解單元噸堿能耗強度由360千克标準煤下降到325千克标準煤。(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積極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和産品,提高重點用能行業、設備能源利用效率,新建高耗能項目單位産品(産值)能耗符合能耗限額有關要求。(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審批服務局配合)強化建築節能,積極開展綠色建築創建行動,積極申報高星級綠色建築标識,促進綠色建築高質量發展。(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

  (三)運輸結構調整

  13.加強機動車通行管理。按照《德州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優化中心城區貨運車輛通行管理的通告》(德政字〔2020〕21号)要求,嚴格落實禁限行政策。(市公安局牽頭)合理規劃繞城路線(xiàn),規劃建設城區西部繞城交通線(xiàn)路,同時南北各建設一條内外連接線(xiàn)路,保障重型柴油貨車繞行運河大道,解決西部城區群衆出行安全和機動車污染問題。(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配合)各縣(市、區)根據轄區道路現(xiàn)狀及規劃,合理優化貨運車輛繞行線(xiàn)路。〔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負責〕

  14.加大貨物運輸結構調整力度。新建、改建和擴建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建設項目,原則上不得采用公路運輸。提高已有鐵路專用線(xiàn)運輸能力,增加鐵路大宗貨物中長距離(lí)運輸量,具有鐵路專用線(xiàn)的大型工礦企業和新建物流園區,煤炭、焦炭、鐵礦石等大宗貨物鐵路運輸比例原則上保持在80%以上。大力發展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重點開展煤炭、木材、商品車等貨種跨區域轉運及分撥。暢通銜接體系,打造區域型多式聯運周轉中心。(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

  15.推廣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落實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的任務要求。财政資金購買的公交車、公務用車及市政、環衛車輛,除特殊工作要求和特種車型外,優先采用新能源車,力争實現(xiàn)全覆蓋。城市建成區新增和更新的郵政、出租、通勤、輕型物流配送車輛采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汽車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力争做到全覆蓋。(市國資委、市機關事務保障中心、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局、市郵政管理局、市财政局牽頭)在交通樞紐、批發市場、快遞轉運中心、物流園區等建設加氫、充電基礎設施。(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市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強化油品質量監管。動态取締黑加油站點、流動加油車,加強不達标油品追蹤倒查,查處劣質油品存儲銷售集散地和生産加工企業,消除違法生産、銷售假劣油品行爲。(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牽頭)強化加油站點車用油品和車用尿素抽檢,實現(xiàn)年度全覆蓋,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市市場監管局牽頭)

  17.加快推進柴油貨車治理。加強國六及以下重型柴油貨車環保達标監管。落實新生産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fàng)限值要求,嚴禁注冊登記不符合國家第六階段排放(fàng)标準要求的重型柴油車。加速淘汰高排放(fàng)、老舊(jiù)柴油貨車。(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牽頭)按照《省生态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轉發〈關于建立實施汽車排放(fàng)檢驗與維護制度的通知(zhī)〉的通知(zhī)》(魯環發〔2020〕36号)要求,推進實施汽車排放(fàng)檢驗與維護制度落實。(市生态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市場監管局配合)加大柴油貨車監管力度,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嚴厲打擊機動車超标排放(fàng)行爲。(市生态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強機動車排放(fàng)檢驗機構監督檢查,嚴格開展“雙随機、一公開”監督檢查,嚴厲打擊檢驗機構僞造檢驗結果、出具虛假報告等違法行爲。(市生态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實施新車源頭管控。嚴格執行國家新生産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fàng)标準,加大非免檢車輛注冊登記前的上線(xiàn)檢測檢查力度。(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19.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按照《山東省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規定》,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執法檢查,推進落實信息登記管理制度,動态開展登記号碼和噴碼工作。按要求推動國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動機械淘汰更新,統籌推進“油品、機械、場地”系統治理。積極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安裝定位系統。根據省級要求,調整劃定高排放(fàng)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禁止使用區内禁止使用冒黑煙等高排放(fàng)非道路移動機械,将超标排放(fàng)突出的施工單位依法納入失信企業名單。(市生态環境局牽頭,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配合)住房城鄉建設、城管、交通運輸、水利、公路等部門應當督促所管轄工地禁止使用未經生态環境部門編碼登記的非道路移動機械。試行将使用國三及以上排放(fàng)标準非道路移動機械等污染控制措施納入工程招投标文件。(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分别牽頭)

  (四)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調整

  20.持續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定位,加快發展低化肥、低農藥、低水耗、高産出的現(xiàn)代化種植業。穩步向化肥使用量2023年減量3%的目标推進;在農業病蟲害發生平穩、農作物種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穩步向化學農藥使用量2023年減量6%的目标推進。(市農業農村(cūn)局牽頭)

  21.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減少氨揮發排放(fàng)。引導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實現(xiàn)集約化生産、标準化管理、産業化經營,加強監管。積極推廣“養殖—糞污處理—種植”結合的生态農牧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左右。(市農業農村(cūn)局牽頭,市生态環境局配合)

  22.持續開展增綠行動。對未利用土地、沙化地、道路兩側實施造林綠化,對城市建成區裸露地面及時開展增綠補綠,對老化、退化和低效林分類進行改造提升,完成年度綠化造林任務。(市自然資源局、市城管局牽頭)

  (五)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

  23.紮實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加強PM2.5和O3協同控制,持續開展VOCs分級監管工作。以石化、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以及油品儲運銷爲重點,形成年度整治任務清單,6月底前完成年度整治工作。6月底前,對石化、化工行業企業以及存在有機溶劑儲罐的企業,完成新一輪LDAR洩漏檢測和修複。科學引導揮發性有機物排放(fàng)企業開展夏秋季錯時生産調控,重點行業企業合理制定全年停産檢修計劃,降低臭氧濃度峰值。推進VOCs排放(fàng)速率大于等于1kg/h的企業安裝在線(xiàn)監測設備并與生态環境部門聯網。(市生态環境局牽頭)持續提高水性建築塗料源頭替代比例。(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

  24.開展油氣回收治理攻堅。各縣(市、區)對轄區内所有加油站、儲油庫進行全面摸排,建立清單。對油氣回收設施開展全面監督檢查,對發現(xiàn)的問題依法依規嚴肅查處。推進中心城區、縣(市、區)建成區加油站開展治污設施升級改造,同步開展油氣回收系統關鍵工況參數與生态環境部門聯網工作,6月底前确保所有加油站穩定達标排放(fàng)。(市生态環境局牽頭)汽油運輸油罐車按照有關标準規定完成年度監測,确保油氣回收設施正常運行。(市交通運輸局牽頭)

  25.加強工業污染源達标排放(fàng)監管。加強燃煤機組、鍋爐、鋼鐵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控,确保按照超低排放(fàng)要求運行。按照省統一部署,推進焦化、水泥行業超低排放(fàng)改造。(市生态環境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配合)全面執行國家和省大氣污染物相(xiàng)應時段排放(fàng)标準要求,落實監督性監測相(xiàng)關要求。重點開展工業爐窯提升改造工作,12月底前,全市工業爐窯完成升級改造,淘汰不穩定達标的簡易脫硫設施,确保達到相(xiàng)應排放(fàng)标準;全市工業爐窯按照應安盡安的原則安裝在線(xiàn)監測設施并聯網。(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26.嚴格控制氨逃逸。加強氮肥、純堿等行業生産工藝環節無組織排放(fàng)氨的收集處理,推進主要排氨生産環節深度治理。以火(huǒ)電、水泥、玻璃等行業爲重點,定期開展氨逃逸監督性檢測。(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27.強化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fàng)控制管理。全面加強鋼鐵、建材、焦化、鑄造等重點行業無組織排放(fàng)監管,動态更新管理台賬,常态化落實抑塵控塵措施,确保達到物料(含廢渣)運輸、裝卸、儲存、轉移以及企業生産工藝過程等無組織排放(fàng)管控要求。(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28.加強垃圾焚燒企業監管。垃圾焚燒企業在确保達到“三線(xiàn)一單”分級管控标準的前提下,通過設備升級、細化管理,進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fàng)強度。(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六)強化面源污染治理

  29.加強道路揚塵治理。道路源實現(xiàn)全天候常态化管控,中心城區、縣(市、區)建成區全面提高機械保潔能力和水平,主次幹道濕式機掃率确保達到90%以上,深度保潔标準比例達到40%以上。對支路、慢(màn)車道、人行道,機掃、沖洗率達到40%以上。對重點區域道路,除特殊天氣按需确定次數外,顯著增加灑水頻(pín)次。對各類工地、物料堆場、渣土消納場等出入口道路,重點加強清掃保潔。(市城管局牽頭)進一步提高國省幹道、縣鄉公路濕式機掃作業覆蓋面,周邊人口集中、機動車流量大、環境敏感的重點路段實現(xiàn)全覆蓋,确保道路整潔無積土積塵。(市交通運輸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牽頭)

  30.加強施工工地揚塵管理。健全完善施工工地動态管理清單,全面落實監管責任人公示制度。落實全天候常态化精細化管理。建築工地嚴格落實“六個百分之百”措施,根據施工階段細化揚塵防控措施,防止揚塵高空傳輸,禁止高空抛撒施工垃圾。規模以上建築工地安裝視頻(pín)監控設備和揚塵自動在線(xiàn)監測設備,并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确保正常運行。(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牽頭,市生态環境局、市公安局配合)拆除工地必須濕法作業。暫不能對開工的裸露建設用地和裸露空置地塊,應及時全部覆蓋或綠化。線(xiàn)性施工工程必須采取揚塵防控措施,實行分段作業,突出抓好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揚塵管控。加強監督執法,将揚塵違法行爲等不良信息納入建築市場信用管理體系,因揚塵防治措施落實不到位并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列入建築市場主體“黑名單”。(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牽頭)

  31.加強物料運輸揚塵治理。渣土等物料運輸車輛,采取密閉運輸,按照規定安裝衛星定位裝置,按規定線(xiàn)路、時間行駛,運輸過程不得遺撒、洩漏物料污染路面,進出場要清洗。對不符合規定上路行駛的,依法依規嚴厲查處,并督促整改到位。(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2.加強物料堆場揚塵治理。各類物料堆場嚴格落實物料封閉貯存、物料覆蓋、封閉輸送、噴淋降塵、道路硬化、灑水保潔、車輛清洗等控塵抑塵措施。(市生态環境局、市城管局牽頭)

  33.強化場地揚塵專項整治。實現(xiàn)物流園區、停車場地(含臨時停車場)等場地污染源地面硬化、出入口車輛沖洗、場地噴淋和濕掃,其他裸露地面采取鋪裝、綠化等防塵抑塵措施。以中心城區與縣(市、區)建成區及周邊、國省幹道兩側、物流園區和聚集地等爲重點,全面排查大型車停車場、大型車維修點的停車場地,建立問題台賬清單,逐一銷号整治。(市城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牽頭,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配合)

  34.加強餐飲油煙監管。健全完善餐飲服務單位動态管理清單,每月開展監督抽測。規範餐飲油煙治理水平差的小散餐飲單位,确保全部配套油煙收集淨化裝置并定期維護;3竈及以上餐飲單位全部安裝高效油煙淨化設施。加強動态排查監管,嚴厲打擊露天燒烤、油煙直排行爲。(市城管局牽頭,市生态環境局配合)

  35.加強煙花爆竹禁燃禁放(fàng)管理。嚴格執行《德州市煙花爆竹燃放(fàng)管理條例》,強化執法監管和輿論宣傳引導,減少燃放(fàng)煙花爆竹污染。(市公安局牽頭)

  36.強化稭稈禁燒管控。落實地方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完善網格化監管體系,壓實鄉鎮(街道)禁燒責任。推進“人防”“技防”結合,積極探索創新巡查方式和手段,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專項巡查,保持嚴打焚燒稭稈違法行爲高壓态勢。(市生态環境局牽頭)因地制宜推進稭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增強農民稭稈利用和禁燒的主動性自覺性。稭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市農業農村(cūn)局牽頭)

  (七)加強監測監管

  37.加強排污單位監測。制定2022年度大氣污染物重點排污單位名錄,按照應裝盡裝、應聯盡聯原則,進一步擴大在線(xiàn)監測設備安裝和聯網覆蓋範圍。對重點企業廢氣排放(fàng)源在線(xiàn)監測按年度計劃開展監督性比對,确保在線(xiàn)監測數據準确可靠。(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38.加強企業新改擴建涉氣項目監管。對2021年企業自行驗收的新改擴建涉大氣污染物排放(fàng)項目全面組織涉氣環節監測數據審核,并組織完成至少一次監督性監測。對存在批建不一、超标排污、驗收監測不嚴不實等突出問題的項目,依規依法查處項目建設企業、第三方咨詢機構和監測機構。(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39.加強生态環境監測機構監管。對生态環境監測機構開展監督檢查,将生态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監管作爲“底線(xiàn)”工作抓,嚴厲打擊不規範監測行爲,依法查處并通報違規違法監測機構及相(xiàng)關企業。通過對排污單位監督抽測、日常檢查、專項檢查等方式,加強第三方生态環境監測機構、運維機構監管,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爲。(市生态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

  40.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體系。9月底前,完成應急減排清單修訂,做到涉氣企業全覆蓋,納入清單的工業企業制定“一廠一策”操作方案,采取差異化減排措施,明确不同預警等級下的減排措施和減排量,防止“一刀切”。10月底前,根據省級要求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41.持續開展重點行業(新增)績效分級差異化減排。推行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根據環保績效水平将企業分爲A級、B(含B-)級、C級、D級以及引領性和非引領性不同等級。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對績效水平高的工業企業減免減排措施,對績效水平低的工業企業嚴格減排措施。9月底前,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環保績效評級工作。(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42.積極開展重污染天氣應對。根據國家、省統一部署或本地空氣質量預測分析,及時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啓動相(xiàng)應級别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強化監督檢查,确保應急減排措施落實到位。配合做好國家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工作。嚴格控制重點企業排放(fàng)總量,各縣(市、區)重點企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在線(xiàn)監測排放(fàng)總量控制在2019年排放(fàng)水平以下。(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三、保障措施

  43.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市生态環境保護委員(yuán)會辦公室綜合協調作用,增強協調調度、督查督辦能力,鞏固完善常态化、實體化運轉機制,明确職責定位,充實并固定工作人員(yuán),切實提高工作執行力。壓實大氣污染防治相(xiàng)關專業委員(yuán)會牽頭抓總和行業治理責任,增強統籌協調、督促落實能力;壓實縣鄉屬地管理責任,增強主動發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打通生态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最後一公裏”,保障生态治理的一體化、高效化、常态化。(市生态環境保護委員(yuán)會辦公室牽頭)

  44.強化科技支撐。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進生态環境大數據平台建設,統籌謀劃大氣污染防治大數據應用。深化“一市一策”課題研究,創新開展“一縣一策”駐點研究,開展重點企業治理理論和現(xiàn)場檢查技術培訓,通過濃度實測、典型問題剖析等方式,對市縣生态環境系統工作人員(yuán)進行傳幫帶教,提高理論認知(zhī)和執法水平。推動建設治污标杆企業,引進示範技術,推動大氣治污精準化、科學化。加強能力建設,提升生态環境監測監管裝備水平。(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45.強化監督幫扶。圍繞大氣污染防治主要任務,整合執法、監測、行業專家等力量,做好監督幫扶。向企業宣傳大氣污染治理相(xiàng)關法律法規、政策标準,引導企業自覺守法。精準有效開展環境監督執法,對發現(xiàn)的問題,既督促企業嚴格整改到位,也加強指導幫扶。在“散亂污”企業排查整治、油品質量監管、涉VOCs産品質量監管、柴油車尾氣排放(fàng)抽查、揚塵管控等領域強化多部門聯合執法,形成執法合力。對企業進行評級分類,對A類企業實施免擾制度。(市生态環境保護委員(yuán)會各專業委員(yuán)會牽頭)

  46.強化考核通報。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健全完善生态環境考核獎懲機制,對環境空氣質量、降塵量等指标進行考核通報,獎優懲劣,督促各級各部門落實大氣污染治理責任。将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考核結果納入市直部門單位、縣(市、區)年終考核。(市生态環境保護委員(yuán)會辦公室牽頭)

  47.倡導共享共治。倡導全社會“同呼吸共奮鬥”,動員(yuán)全社會共同行動。綜合運用新聞媒體、門戶網站、微信微博等各類載體,組織開展規劃宣傳,積極營造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推動規劃實施的輿論範圍。完善舉報獎勵機制,鼓勵公衆積極提供環境違法行爲線(xiàn)索,曝光典型違法案例。大力推動公衆參與大氣環境保護,強化公民環境意識,倡導志願服務行動,鼓勵從自身做起,形成簡約适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fèi)模式,共同改善空氣質量。(市委宣傳部、市生态環境局牽頭)

推薦新聞